传媒中国
adall1 adall2
当前位置:传媒中国 > 资讯传媒

周末的慵懒与逃离

栏目:资讯     编辑:郑袖    时间:2025-03-05 17:55     热搜:周末   阅读量:14591   会员投稿

青海民族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吴方瑜

晨光初露,宿舍里依旧沉入一片混沌的黑暗,窗外却已然有了薄光。我躺在上铺窄窄的床铺里,虚浮的梦境竟如同久存的密网,此刻正一点点悄然溶解、消散。四周空气里弥漫的是一种过分熟悉的倦怠感,附着在每一个角落,沉重地压下每一寸呼吸——这便是周末的清晨了,原本该是难得的闲适,却仿佛坠入了慵懒得近乎虚无的深潭。昨日课堂里老师对于就业形势严峻的反复申诫,连同小组作业截止日期如索命符钉在墙上,这双重压力沉沉压上心头,竟逼得人寸步难行,连这难得的懒睡也显得沉闷而窒人。

那无形的沉闷,终于如潮水般弥漫开来,终至将我全然淹没。书本留于枕边,课本依旧摊在桌上,而我却悄然翻身而起,近乎仓惶地逃离了这间熟悉的宿舍。门在身后合拢时,我几乎听见心底一声不易察觉的喟叹散逸——仿佛一道无形的绳索,从灵魂深处悄然松弛。

踏入西宁清晨的街巷,市声便如温水般缓缓涌来。走过低矮的居民楼,楼下小店铺已经开了门。炉灶白气蒸腾,店家裹着厚厚的棉衣,在锅灶前忙碌着。食客们蜷缩在小小的桌凳之间,间或吸上一口热汤,发出满足的细响。冷冽的空气扑面而至,却又奇妙地携带了一种烟火人间的温软气息。这气息里糅合着炊烟、尘土、食物的暖意以及人们模糊的絮语,竟在这高原凛冽的清晨里,酿成一种不可思议的抚慰。

我驻足于一家热气氤氲的早餐铺前。一碗牛肉面端上桌,清汤之上浮着几星油花,碧绿的蒜苗与香菜点缀其中,薄薄的牛肉片卧在汤面。面条滚烫滑韧,汤头浓郁甘醇,热腾腾地下肚,一路暖入四肢百骸。汤碗见底,周身寒意早已被驱逐干净,甚至连那长久盘踞心头的沉重,似乎也随着这碗面汤的热气,悄然消散了几分。那温暖扎实的感觉,分明是生活最原始、最熨帖的滋味,沉甸甸地坠在胃里,也坠在心上——对疲惫灵魂而言,它竟比任何宽慰的话语更为有力。

饱食之后,脚步竟也轻盈起来,竟不知不觉踱进了一家邻近的书店。书铺不大,却挤挨挨堆满了各式书籍,旧书特有的、混杂着纸张陈腐与尘灰的奇异气息扑面而来,弥漫在静谧的空气里。店内没有几个顾客,只有店员在柜台后无声地整理着书籍。我悄然隐入书架深处,指尖拂过那些沉默的书脊——它们仿佛已在此沉睡了半世之久,静候着某种冥冥之中注定的重逢。目光掠过一排排书名,手掌抚过书页间卷起的折痕。指尖触及一本泛黄的旧书,封面已磨损得字迹模糊,翻开书页,里面竟夹着一片早已压得枯黄如纸的叶子。这枯叶是哪个季节的遗物?又被谁郑重其事地夹入书页?这无名的馈赠,竟在书店昏黄的光晕下,沉淀出一种奇特的隽永意味。书页深处藏匿着无数个无人知晓的瞬间,如同未曾写完的岁月,在书页的隙缝里,竟无声流淌出令人心颤的温柔与微光。

我夹着那本意外收获的旧书步出书店,径直前往东关清真大寺。寺门外,已聚集着裹着头巾的穆斯林妇女与戴着白帽的男子,他们或轻声交谈,或静默肃立。我站在稍远地方,寺门内外的人流如同两股彼此交汇又各自流淌的河。那人群有着一种奇特的秩序,喧哗中却又蕴藏着某种内在的寂静。寺内传来悠长的诵经声,在清冷的空气里起伏跌宕,如同来自远方的召唤。诵经声庄严沉郁,它并非朝我而来,却奇异地穿透空气,缓慢地渗入我的四肢百骸,在身体内部激起一种微小的、近乎疼痛的震颤。那声音像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拂过尘封的心弦,竟在喧嚣深处,凭空为我辟出了一隅意想不到的安宁之所。它如清泉般流淌过喧嚣疲乏的神经末梢,让我在异质的洪流里,短暂地触碰到了某种无名的沉静——那沉静并非源于空寂,而是源自一种更为博大而深沉的秩序的回响。

午后阳光慷慨地洒落,高原的日光是明亮锋利的。我沿着街道漫行,一家售卖藏毯的小店闯进了视野。店内光线柔和,空气中悬浮着无数微小的绒毛,在斜射进来的光柱里起伏飞扬。藏毯浓郁的色泽如同凝固的晚霞,粗犷的几何纹样仿佛讲述着古老高原上未曾褪色的传说。我忍不住伸出手指,抚过毯面上那些厚实而坚硬的纹路,指尖传来一阵带有颗粒感的微刺——那纹路深处似乎埋藏着凛冽的风、牧民粗粝的手掌,还有远方草原上永不消散的牧歌。

年长的店主抬头看我一眼,笑意从幽深的皱纹里荡漾开来。他端来一小碗酥油茶,茶汤滚烫,浓郁的奶香混合着咸味的气息扑面而来。轻啜一口,温热浓醇的液体便沿着喉管滑下,一种奇特的暖意从胃里弥漫开去,缓慢地渗透到皮肤最细微的末梢之处。这陌生的温厚与咸香,仿佛高原阳光的另一种味道,峻烈中透着难以言喻的平和与醇厚。陌生感顷刻消融,味觉的疆界被这奇异的暖流悄然拓宽了。

午后,搭上驶向郊区的公交,一路颠簸向西。窗外风景流转不休,城市楼宇逐渐被广袤的田野和起伏的山梁所取代。车停于塔尔寺山脚下,远远望去,这依山而建的古寺群,错落连绵的金顶在高原日光下闪耀着辉煌而静穆的光泽。空气愈显清冽纯净,阳光映照下,寺庙的金顶仿佛熊熊燃烧的火焰,映衬着深邃湛蓝的天幕。拾级而上,风如巨大的手掌拂过脸颊,挟带着柏枝燃烧后清冽的余味。路边,身着红袍的僧人安静踱步而过,面容沉静似水;不远处的转角,长拜的朝圣者于起伏间留下一道道虔敬的身影。

循着若有若无的诵经声,我步入一个幽暗的小小经堂。室内光线昏暗,酥油灯芯无声燃烧,荧荧跳跃的火光映照着四壁古老而斑驳的壁画。角落里,老僧闭目端坐,枯槁的手指捻动佛珠,嘴唇无声翕动——时间在此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凝滞了。粗重的藏香气息弥漫在空气中,浓得如同有形的丝绦,层层缠绕周身。我屏息而立,长久地凝望着壁画上那些因年代久远而模糊,却依旧透出庄严与慈悲的佛之容颜。四周如此寂静,只有酥油灯芯燃烧时极其细微的噼啪之声,还有自己内心喧嚣渐次平息的声息——那是一种沉入水底的安宁,一种抛开所有言语与思虑后的纯粹存在。此刻,一种奇妙的静谧从经堂深处弥漫开来,沉甸甸地附着在周身,以从未有过的分量,悄然压碎了我心头几日以来那挥之不去的烦忧与焦灼。这沉甸甸的宁静,竟是比任何慵懒的沉溺更加怆然、更加涤荡灵魂的恩典。

归程的车在暮色中行进,窗外风景已被一片模糊的暗色吞没。我望向窗外,城市灯火次第亮起,如同散落人间的星辰汇聚成河流。然而寺中那浓稠的寂静却固执地沉淀在身体内部,如同一枚沉入深湖的石子,安稳地坠在意识深处,成为一颗缓慢搏动的心脏。

暮色四合时分回到校园,暮色沉沉坠下,教学楼的轮廓在昏暗中模糊了边界。远处的篮球场已亮起了灯,投下晕黄的光影,映照着几个跳动的身影。我抱着那本旧书,慢慢走回宿舍楼。灯光次第亮起的窗口,像一只只好奇的眼睛。回到宿舍,推门而入,两位室友正伏案翻阅书本。我安静地坐回自己的位置,将路上带回的旧书轻轻搁在案头。窗外夜色渐浓,远处街道的喧嚣如潮水般低低涌来,又被窗玻璃削弱为一种沉闷而规律的背景底噪。室友翻动书页的声音极其轻微,偶尔键盘的敲击也是克制而断续的。白日里公交车行驶的颠簸、寺中昏暗里酥油灯柔和的光晕、朝圣者虔诚起伏的身影……这些纷繁的印象,此时竟如尘埃般渐渐落定,沉淀在心底。

窗玻璃映出我模糊的轮廓,神色仿佛蒙上了一层疲倦的薄纱。然而细看之下,那慵懒的倦怠深处,竟悄然流淌过一丝难以描摹的松弛与安然。原来所谓“逃离”,并非指向某个确切的地理方位,它更近乎一次内心的跋涉:是笨拙地跨出那一步的勇气,是脚步在陌生街巷与异质声响里的试探,更是灵魂在喧嚣深处偶然触碰到的那一泓无名的沉静。这沉静如此沉重,它终将压碎所有虚浮的焦虑与那些无谓的絮语;这沉静又如此轻盈,它竟能托举起一颗年轻而迷茫的心,飘然飞至一个更为开阔、更加澄澈的境地。

我拿起那本在旧书店淘来的书,掀开书页,那片干枯的叶子依旧安然夹在其中。我轻轻抽出枯叶,对着台灯细看那纵横清晰的叶脉——它们如同某种神秘的图卷,无声记录着它曾舒展在阳光里的日子,标记着它被某个不知名的读书人封存于纸页的瞬间,也最终承载着我这一日无为而珍贵的奔徙。这叶子的纹路,便是我此刻心境的镜像:看似在慵懒中逃离,实则是在纷繁世界的皱褶里,偶然寻获了比书本更为深邃的宁定。正是这分奇异的宁定,悄然将我的灵魂熨帖安放。

拥着这微小而确切的宁静,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窗外城市的世界还在喧嚣,而宿舍内这方寸之地,竟也能因内心的平定而化为静谧的方舟。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来源:传媒中国

相关阅读

adl03
adr1
ad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