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中国
adall1 adall2
当前位置:传媒中国 > 娱乐传媒

民国影院“贺岁档”:大片云集、硝烟四起

栏目:娱乐     编辑:子墨    时间:2017-01-29 13:18        阅读量:18977   

自1995年事末成龙携《红番区》一片横扫中国边疆春节档电影市场,揽收8000万票房,大陆观众初次晓得了“贺岁片”这个新名词,低迷好久的电影界亦为其吸金能力搅得精神一振,群起效仿者前仆后继。1997-1999年,跟随冯小刚接连推出《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三枚重磅“笑弹”,在群雄逐鹿的春节市场屡屡拔得头筹,贺岁片的方式渐以冯氏喜剧为范本固定下来,贺岁档也成了每年大片扎堆、硝烟四起的黄金档期。

但是,细究起来,贺岁片其实不算什么新鲜事,通行的说法是1980年代由香港首创并在20世纪末传入边疆,但追根溯源,香港影坛受民国上海影坛哺乳甚多,而在1930年代上海影坛的黄金时期,在春节期间推出一部明星云集的巨作就已经是各大制片公司的通例,固然那会儿不兴叫“贺岁片”,业内普通称之为“度岁之作”,报载广告时加一句“新年献映”、“恭贺新禧”便添了几分喜气,其大卡司、大制造、大手笔与现在之贺岁片堪与比肩。值此辞旧迎新之际,不如就来聊聊民国春节期间上映的那些片子,和其中最富年味的代表作《压岁钱》。

民国“贺岁档”:都是“大片儿”

现在关于什么是贺岁片,一直有“档期说”和“类型说”两种声响争持不下,前者以为“凡在春节档期上映的影片皆是贺岁片”,后者则以为贺岁片“是一种喜剧类型片”,固然还有彷徨二者之间的“隐约说”。其实,回想早期中国电影史,看看每年春节期间放映的影片,便可明了地看到一条从重视档期到重视类型的发展头绪。

对春节档期的重视,也许植根于中国百姓对春节这个大日子无与伦比的重视。辛勤奋作一全年,春节是一年一度的团体狂欢盛宴,张灯结彩、敲锣打鼓,爆仗烟花中南腔北调各类曲艺轮替上演。电影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好机会。中国最早的几部长片如《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等,其中由上海影戏公司摄制的爱情故事片《海誓》就是专门安排在阴历春节前推向市场的,它也是现在有证可考的中国第一部在春节期间放映的影片。该片于1922年1月23日首映于夏令配克影剧场,《申报》前一日的广告中特殊申明在阴历十二月二十六、二十七两晚放映。其后该片又于正月初三至初五在夏令配克加映三天,还于正月十一至十四日在宁波同亲会进行特殊放映,完整笼罩了全部春节档。

再以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明星影片公司为例,公司成立于1922年,1937年毁于日军炮火,十六年间几乎每年都有影片在新春佳节问世。其摄制的第一部故事长片《张欣生》便于1923年阴历大年初一首映于夏令配克影剧场,第二部长片《孤儿救祖记》于1923年12月18日首映,虽不是踩着年关,也赶在了岁终。也恰是这部影片的大获成功,将已处于摇摇欲坠中的明星影片公司力挽于狂澜。其后公司推出的几部颇具影响的影片,如早期卖座佳片《空谷兰》,第一部有声影片《女乐红牡丹》,鸿篇巨制《啼笑人缘》,创作创造票房神话的《姊妹花》,无不是在元月前后放映。也等于说每年春节期间,明星影片公司都拿出一部够重量的大片以飨观众。

除明星公司之外,其他制片公司也相同重视岁末年初这个黄金时段。好比30年代与明星一时瑜亮的联华影片公司,几部力作如《亨衢》、《新女性》、《联华交响曲》等都选择在春节前后推出,特别是《联华交响曲》,这部由八部短片组成的集锦片,聚集了当时联华一切重要导演与演员,称得上是重磅巨制。再好比,新华影片公司成立后,精明无能的老板张善琨不只将第一部影片《红羊豪侠传》选择在1935年新年首日献映卡尔登剧场,还利用每年大年节夜大光亮会专门放映两场电影贺岁,将收入作为员工福利的闲暇,想方设法要到了一次半夜放映场。缘由是那时大光亮剧场从未放过国产片,能打进大光亮,即便只是一次非规范的半夜场,也是值得吹捧的宣传噱头。这招也确有奇效,这部并没有明星加盟的影片依仗绝佳的上映时间和声东击西的宣传手段,竟也获得了不俗的票房成就。

但从以上提到的几部片单也可看出,那时,对在春节期间该上映何品种型的影片并没有讲求,有像《海誓》这样凄美悲切的爱情剧,也有像《张欣生》这样暴力血腥的刑侦剧(该片缘由是画面过于残暴还遭当局禁映,是为中国第一部遭当局禁映的影片),还有如《红羊豪侠传》这样讲述宁靖天国运动的历史剧,正剧、喜剧、喜剧、动作剧、悬疑剧……交互混淆,仿佛比起影片类型,更多考虑的是一部影片的投资规模、明星班底,也等于说是不是属于“大片”,公司花巨资打造的呕心之作,常常会选择在这一黄金档期推出。

但是,从30年代中后期开始,日趋光鲜的一个趋向就是,气氛欢乐热烈、终局皆大欢乐的影片在这个档期内逐步增多起来。这里最大的因素自然是缘由是抗战爆发,上海进入“孤岛”和“失守”时期,曾经如火如荼的右翼电影运动戛但是止,但也不可疏忽“新年气氛”对题材弃取的影响。

毕竟,那时的制片公司准备影片时是有强烈的年关意识的。1936年还未到尾声,报上就写到“废积年不久的未来,又将惠临了。各公司有备无患计,都在计划着拍一部片子,而作为‘新年献映’的‘赚钱作’。联华公司据说是准备一个‘联合各大导演作’。……明星方面,也早听人说是准备承继已关门的电通公司的《压岁钱》。……”可见,新年献映影片早早就写入了各大公司的年度计划表,而30年代后期,跟随全部电影市场风向的改变,电影人对“贺岁片”类型也渐渐开始了自主选择和探索,《压岁钱》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压岁钱》:年味儿实足的民国贺岁片

作为不多的现在能够在各大平台观看的民国电影,《压岁钱》整体展现了彼时“贺岁片”的魅力。其片名就含有喜庆平和的年味,上映于1937年阴历新年,剧情跌宕放诞放诞起伏,于讥讽中见戏谑,同时又糅合了歌舞元素,不管从“档期说”还是“类型说”看来,都组成了一部标准的贺岁片。

这部影片的拍摄说来还有一番曲折,最早这是电通影片公司的一个簿子,编剧是右翼影人夏衍,1935年10月电通因“经济困难”和“当局压力”两重窘境而闭幕,夏衍将脚本润饰一番后,提供应明星影片公司。“明星”尽管采用了这个簿子,却死力想要抹去此片的右翼颜色,不只几回声明此“压岁钱”和电通的“压岁钱”无关,只因循了一个名字,在编剧一栏还签名洪深(明星公司知名编剧)以代替夏衍。

而从成片看来,该片的批评性与“电通”前作如《风云儿女》、《桃李劫》对比确实弱化很多,娱乐性则大大加强。影片以阴历新年外公给孙女的一块喜字洋钱(压岁钱)为线索,借这块洋钱在白相人、地痞、剧院经理、银内行、医生、小贩、舞女、拾荒小孩、民工、乡间人等各色人手中流转的故事,展现了一幅民国上海芸芸众生图。虽也触及到了贫富对峙、银元没收、女子自强等社会问题,但因皆是走马观花、一笔带过,着重在情节的戏剧性而非问题的深入性,其实不尖利,还时有喜剧成效。

而影片在宣传时,也着重突出其歌舞元素。全片有五大段落歌舞表演,8首插曲,启用了诸多歌舞明星。如出身明月歌舞团的拂晓晖,其父黎锦晖是明月歌舞团的创始人,可谓中国流行音乐第一人,他创作的《毛毛雨》、《妹妹我爱你》等“时期曲”不胫而走,拂晓晖也依仗演绎《毛毛雨》一曲红遍大江南北。另外一名担当重要角色的演员是出自梅花歌舞团的龚秋霞,她在跑码头的舞团生涯中练就响亮歌喉和绰约舞姿,曾是梅花歌舞团的当红台柱,被称为“梅花五猛将”之一。分开舞团后,随丈夫胡心灵一起进入明星影片公司,并在《古塔奇案》中以《秋水伊人》一曲一鸣惊人。但《压岁钱》中最受注视标还是有着“中国秀兰·邓波儿”之称的童星胡蓉蓉,她是胡心灵的妹妹,本来年方八岁,自幼学习芭蕾,圆脸大眼,能歌善舞。在片中,她的妆发外型酷似当时风行全球的好莱坞童星秀兰·邓波尔,还大秀邓波儿标忘性的踢踏舞表演,收获了极大关注。40年代,胡蓉蓉出国进修,成长为中国出色的芭蕾舞舞蹈艺术家。

除歌舞元素外,影片在拍摄和宣传时还特殊强调新年寄意。故事以百口团聚吃大年夜饭做开头和开头,遥相照应,更借片中人口中说出“一年更比一年好”这样的祈愿。而明星公司在其宣传刊物《明星特刊》上介绍此片时,也登载了以“银幕上的新年小景”为题目标系列组图,点出影片其乐融融的新年气氛。

由此可见,明星公司在制造此片时是有意识地要推出一部新年应景之作,尽管拿到手的是一个右翼脚本,但通过删改剧情,增加歌舞片断,宣传时突出歌舞和喜剧元素,便成了一部贴合新年主题的地道“贺岁片”。比起往年不问类型地制造一部大片做新年献映,这样主动往某一类型剧挨近的尽力,显示明星公司此时已然有制造新年类型影片的初步意识,并且预感了欢乐生动的轻喜剧是最合适这个档期的影片类型。惋惜的是,就在这一年,中日战争爆发,明星公司毁于一旦,没能沿着这条路持续开辟。可幸的是,这部“度岁之作”《压岁钱》得以保留,能让我们在今天一睹当年“贺岁片”的风采。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来源:传媒中国

相关阅读

adl03
adr1
ad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