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中国
adall1 adall2
当前位置:传媒中国 > 资讯传媒

“旧家当”唤醒村民文化自觉

栏目:资讯     编辑:山歌    时间:2016-08-27 17:27     热搜:文化,村民   阅读量:13455   

  李娟淑本报记者吴晓燕鲁明

  如何让民俗文化的传递不断层,确保民俗文化在未来不流失?对此,甘肃省静宁县八里镇关道岔村在推进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过程中,把民俗文化作为核心内容集中体现,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民俗文化传承保护有机结合,打造“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废旧瓦片变身民俗文化载体

  “最初,如何避免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千村一面’,在建设中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凸显民俗文化是我最重视也是最苦恼的事情之一。”关道岔美丽乡村建设的总设计者、静宁二建项目部经理姚宏利说,刚开始进村工作,他在村中走访时,发现关道岔村很多人家门前堆积着废弃的旧式砖瓦,很快,一个变废为宝、弘扬民俗文化的点子很快闪现在他的脑海里。

  “这面墙所用的材料完全是从过去旧民居上拆下来的青砖灰瓦,采用的是目前正在流失的本土民间砌筑方法。”姚宏利指着村休闲文化广场上新建的一面文化墙说,他们以一片瓦1毛钱的价格从各家各户收购旧式瓦片,并将之按照静宁传统的砌筑方式摆出60多种不同造型的文化墙,并在建设使用了许多面临失传的传统砌筑方法。

  “收集和保护即将消失的民俗实物,并将这些老物件融入建筑体本身当中,其创意价值不可小觑。”当地民俗专家王知三说,关道岔村每一段文化墙里都嵌有陇东农民传统“家当”,不但营造出了一种视觉景观,而且还留下了一大批记录历史变革的“活化石”,成为当地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旧家当”唤醒村民文化自觉

  “活了70多岁,我实在想不到,原来的这些‘破烂’能有这么大的价值。”关道岔村老人王天户说,以前,破陶罐、碎瓦片、破箩、烂筐子这些村民们司空见惯的“扔货”,没想到竟然能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施工人员的手里翻出这么多花样来。“几十年前人们用的锅碗瓢盆、擀毡弓、织口袋机、织布机、醋槽、旧式桌椅,梳妆用具,早就过时了,成了废物,但工程队的人却告诉大家,那些都是宝贝。”每天在瞅着工程队把这些废旧用具用起来,他们这些村上的老人慢慢地跟着长了不少知识。

  “这些彰显民俗文化的创意,唤醒了整个村庄对乡土的深厚情感。”关道岔村的小伙子马瑞峰说,为了让村里的民俗传承得更久远,他自愿将家里一些闲置不用旧农具免费提供给工程队,被施工人员镶嵌在文化墙里面。村民王天恩告诉记者,村民们的想法开始发生巨大转变:老辈儿留下的文化不能丢!

  在文化广场还建有农耕文化雕塑和一所民俗博物馆,其间陈列了大量民间剪纸,手工鞋垫,皮影及自乐班音乐器具。静宁县委农工办主任柴福喜告诉记者,关道岔美丽乡村与民俗文化保护传承的思路和理念,在节约资源、美化环境的同时,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质,也给本地的乡土文化带来了一份自信。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来源:传媒中国

相关阅读

adl03
adr1
adr2